粗制滥造、娱乐化倾向严重,被冠以神剧、雷剧的作品也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以儿童抗战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考究抗战剧作中小英雄形象与社会主流价值建构存在距离的缘由,就得溯源到当下盛行的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下影视作品抗战小英雄形象的游戏化、媚俗化塑造趋势确有过犹不及之嫌。
近年来,随着电视剧产业日趋成熟,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异常迅猛。一批制作精良、富有文化内涵、符合时代主流价值导向的抗战电视剧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抗战风”。同时,粗制滥造、娱乐化倾向严重,被冠以神剧、雷剧的作品也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以儿童抗战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本该以青少年群体民族认同感和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目的的儿童抗战剧,对抗战小英雄形象的塑造却在娱乐至上的潮流影响下迷失了方向,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了媚俗化、庸俗化的,着实令人担忧。
诸如电视剧《满山打鬼子》中的满山和动画片《抗日小奇兵》中的虎虎、旦旦……一些影视作品采用夸张的喜剧手法,将严肃神圣的抗战历史演绎为喜剧甚至闹剧,轻浮地诠释抗战故事,不仅无法实现应有的教育目的,提供必要的文化营养,反而使观众对国家历史产生误读。因缺少令人信服的成长过程,小英雄形象往往脱离生命形态的真实而传奇甚至神异,沦为膨胀空洞的文化符码,既阻断了历史与心灵的深层关联,又无法当代青少年群体关于智慧方面的伦理。荧屏小英雄的神异行为创造了一种廉价的审美快感,但当孩子轻松克敌、甚至轻取敌人性命时,创作者就忘却了对战争的反思和生命真谛的探寻,与生命的意义被悬置误读。
考究抗战剧作中小英雄形象与社会主流价值建构存在距离的缘由,就得溯源到当下盛行的消费文化的影响。消费文化语境虽然激活了影视生产,但在层面却可能稀释甚至了艺术,致使创作者缺少自律。一些小英雄形象的塑造不是为了发掘历史资源和培育当代主体,而是为了赚取收视率和高回报;抗战故事的讲述不再深入细腻地儿童的情感生活和世界,而是浮泛粗糙地拟构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杀敌;绵长久远的审美体验没有了,得到的是刺激性、快餐化的感官消费。剧作的价值世界不再追求和膜拜经典性的艺术审美和价值构筑,而是满足于瞬时性的展览价值和视觉效果。因此,在电影《鸡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之后,当代影视剧鲜见典范的抗战小英雄形象。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代社会语境的游戏化特征与儿童抗战影视作品创作的游戏化手法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但更应该承认二者之间有着实质的差异。关联之处在于两者具有互文性,类似于一种本质与、语境与症候的关系;而差异之处则更值得重视,儿童抗战影视作品的游戏化是一种创作手法,游戏情境的设置是为了突出影视剧应着眼的价值和主题,而当代社会语境的游戏化则是对严肃与经典的嘲弄和解构,因而我们不能因为游戏化社会语境的存在而在影视剧创作中过度制造游戏化的“雷剧”“神剧”。让抗战影视作品脱离消费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能。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消费文化语境的形成,也为影视剧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积累和强劲动力。抗战影视创作既是艺术创作行为,也是市场运作行为,后者的力度尤为突出,因而儿童抗战剧的生产受制于市场规律、消费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制约需适可而止,更不能以市场本位意识僭越儿童本位意识。当下影视作品抗战小英雄形梦见刮大风象的游戏化、媚俗化塑造趋势确有过犹不及之嫌。
抗战小英雄形象的塑造,应挖掘历史中儿童抗战行为蕴含的深层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场域和时段里,表达民族主义情感,张扬爱国主义,实现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唯有如此,作品才能积极呼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