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方案> 文章内容

从阿童木到EVA 日本人的“机甲情节”为何这么浓?

※发布时间:2017-10-9 20:14: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日本的科幻发展可以说就是日本近代史的缩影,伴随着阵痛,迷茫,低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科幻水平和深度都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原因。而说到日本的科幻动漫,就离不开机甲,事实上,日本对机甲,特别是巨大化的机甲有着几乎偏执的热爱,这要从头说起。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部作品产生触动,就是因为能够理解,所以不管是西元多少多少年后,公立多少多少年后,科学技术如何的高大上,但是作品折射的依然会是当下社会的思考和现象而已。所以我们先确定一个思:

  其实早在战前的1900年,就有一部科幻小说《海底军舰》讲述了高科技的潜艇的想象,随后的三十年间,日本的漫画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口吻,这是那时期日本的典型思想风格,对设备的迷恋,殖民力量和荣誉情节,都可见一斑。

  受此影响,《铁臂阿童木》在50年代初开始连载,这算得上是机器人题材的元祖,这部作品在科幻上主要是讨论人与机器的关系。人制造了机器,机器又怎样回应人?里面有的机器人、的机器人、人类的机器、世界的机器,种种种种……而手冢治虫的助手,松本零士、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等人也深受其影响,他们的机器人设定也都有欣欣向荣的特色。

  阿童木战后日本在主题重建的过程中的集体意识,借着娱乐作品来表达。这些娱乐作品中,以科幻题材更为直接,因为科幻往往和战争,和力量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所以科幻作品里的时代痕迹就会更加明显。可以说日本的科幻作品是整个国民集体意识的投射。1954年,美国在马歇尔群岛的海上核试验中,一艘叫「福龙丸」的日本渔船因为风向改变遭受严重核污染,引起轩然大波。那时距离1945年二战美国在日本投放两枚还不到十年,整个日本依然在核阴影之下,这个事件直接催生出哥斯拉这个作品。

  「因为人类在太平洋某处的核试验,惊醒了海底一只巨大的恐龙,然后其上浮日本。」这就是最开始1954年版哥斯拉设定,包括影片里的场面像极了战争。因为这部片子,让日本对于核恐惧的情绪有一个宣泄口,哥斯拉随即爆红,人气的高涨也让哥斯拉从大反派变成日本国宝,后续很多作品日本遭受其他怪兽的时候都要哥斯拉来帮忙,至今日本已经拍摄超过40部哥斯拉影片,可见日本人对大怪兽的迷恋。

  哥斯拉是记忆的一种具象化表现,把的象征性到巨大怪兽的身上非常成功,同理,在1958年《铁人28号》诞生。

  《铁人28号》可以说是巨型机器人鼻祖。这种山一样高,由人操控的机器人,开辟了阿童木那样自主机器人以外的另一条。这部漫画题名的由来是二战中把日本炸成废墟的B29轰炸机。轰炸机体现了巨大的、强大的形象,也是《铁人28号》所追求的。这种巨型机器人情结可以说深入日本科幻心,这也是日本独有的科幻文化。比如《天元突破红莲之眼》里的机器人就算是迄今最大的一个了,大到什么程度,里面的机甲战斗时是拿当手里剑来战斗的。

  我们在欧美作品中就很少看见巨型机器人题材,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变形金刚》也是日本出品由美国孩之宝买过去的。因为美国在911之前就没有遭受重大灾难的记忆,即便后来的《环太平洋》,美国人也戏称这是部拍给日本人看的片子。

  有个不知道算不算的上巧合的巧合,美国丢的两颗的名字「小男孩」和「胖子」,再看看两个机器人鼻祖的阿童木和铁人28号。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