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中国首次纪录片发行人沙龙论坛

※发布时间:2021-3-9 12:45: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纪录片发行人沙龙于2009年7月9日下午15:00 在我台纪录片人俱乐部成功举办,沙龙到场嘉宾:《小崔说事》、《电影传奇》制片人董筑平、“探索频道”发行总监白丽、《视野》发行总监、《超级访问》发行人、红枫树发行公司总经理丁枫、及清澈泉文化有限公司、奥维恩影视发展公司、琴歌文化有限公司、华索文化有限公司、红枫树文化有限公司、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元纯传媒有限公司发行总监、华亿联盟、关键帧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世纪公司、世杰文化传媒公司、东周世纪文化有限公司、奥运会纪录片电影项目组等十六个单位近三十人的业内发行人员。大家围绕沙龙议题“解读当下纪录片发行困境、探讨最新纪录片发行模式”展开了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交流了发行业务、迸发了很多富有智慧的独到见解。

  董筑平(《小崔说事》、《电影传奇》制片人):我一直对纪录片这个东西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们的栏目组也做过一些像《我的长征》,也算是纪录片儿吧,然后包括《电影传奇》。《电影传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纪录片,我们采访了大概3000多个老电影人,就是通过七八年的时间,然后作出这个影像志。但是它不是只讲那个老电影或者老电影歌曲,是通过这个电影反映出当时那个社会的一些现状、历史、文化、生活。刚开始出来这个片子的时候,就是很多行业内的人都觉得真棒,很好看,然后很有想法,但是就是卖不出去,然后可能给崔永元面子,说给小崔面子,每分钟十元我买了,当时就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的这个片子投入特别大,包括按电影手法拍的再现,一期成本大概在20多万块。当时也挺茫然的,说这怎么弄啊,这下拍纪录片也还赔死了,然后是当时探索了很多。最后在中央台找了一个平台,但是它卖不出广告,所以纪录片儿卖广告太困难了,就把广告时间给了我们自己经营,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总是觉得这个历史过去就过去了,它可能就是现在,就是说大家不重视的话,等有一天没了的时候,想再去拉着拿出来看一看的话,真是没有了。如果我们自己的栏目组这五年时间自己花钱,采访了很多的人,历史当事人,包括最早的那些、滇美抗战的那些官兵。然后像我们文化、体育、然后工业特别多。所以刚才一看沙龙开场前播放的《我的太阳》纪录片,我第一感觉就是我当时采访的《七八点钟的太阳》那些人,就是建国初期去留学,去苏联留学的那些老留学生,他们回来之后,带动了整个的很多产业,然后做出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事儿,我记得不太清采访了多少人,当时几年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个事情。

  我想探讨的就是说,这个市场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让这个东西(纪录片)存活下去,不是说我们只能拿我们自己公司的钱,或者公益的钱来做这个事儿,或者来处理了,或者等有一天我们死了之后,献给国家,然后一些纪录片的爱好者或者历史爱好者过来看一看,以前这个人说过这样的事情,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即便这样,那也挺没意思的。所以过来学学看看有什么渠道或者一种方式,那通过这两年像我们通过的《电影传奇》给我们最大的一种感触就是: “超女”、“快男”,这样看似有经济价值或者市场价值的东西,它并不一定代表了商业,虽然很多很好的纪录片,我觉得好的纪录片应该有它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哪儿。因为我觉得喜欢纪录片的人,或者喜欢历史的人,它的文化层次会比较高,文化层次比较高。我目前制作的两个栏目,可能看上去不商业,我不会在我的那个办公桌上摆一瓶娃哈哈,或者摆一瓶那样带有商业性的东西,但是我的人群是有价值的,所以我的客户也好,对我的合作伙伴也好,这个的价值是很巨大的。我跟朋友说,每天晚上我都会调到中国教育台三频道那个点儿,就是咱们纪录片的那个时间,但是就是时间太短,然后再就是基本都是进口广告。通过纪录片看到国外的一些事情,看得很高兴,看的挺过瘾的。我觉得中国的东西,很多祖先留下的好多的东西我都希望去了解,而不是去听《百家讲坛》讲的,搞不清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也没兴趣。所以我希望:有些东西总有一天真能发挥出,就象《我的太阳》发挥出,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作出贡献。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就将这么多,谢谢。

  栗娟(奥维影视发展公司):大家好,我是来自奥维影视发展公司的栗娟。我们公司现在主要发从外引进的纪录片,有经济类的、探索类的、有时尚类的。在国内发展的这两年这个过程中,一直也挺困惑的就是对于这个纪录片的需求点到底在哪儿?很多时候,有的时候也能签下来,但是感觉有相当多属于人情单,但是真正的的需求这一块儿,感觉把握的还不是很准确,所以我们今天来也是想跟各位探讨一下,就是以后这个纪录片的发行过程,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我们更应该怎么样做去切合台里的需求?谢谢。

  陈薇:我们近两年才开始接触纪录片这一块儿,我们公司现在做了两个片子:一个叫《馆藏故事》,另一个叫《文明与创造》。为了这片子,我们请了一些专家和一些国外做电视这方面的专家。目前卖片、贴片都考虑。现在有点困惑,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片子,因为看过之后,反映虽然都很不错,就是不买,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想这次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谢谢!就这问题。

  金雅丽(元纯传媒有限公司):大家好,我们元纯传媒有限公司的金雅丽。今天主要这次来和那个业界的各位朋友学习一下,了解一下。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做整个项目的运营,我们现在的这个公司是一个以商业纪录片为主营业务的,在做一个大栏目:年产量160集的一个高清系列的纪录片叫做《发现中国》。我们现在公司的定位还是以国外市场为主,因为在国内发行可能卖片子赚不到钱,贴片子也找不到贴片子的广告,很痛苦。所以我们现在美国有一个叫5cTV的、国内上海电视频道也在播我们的这个节目。欧洲一个小台往往就可以将整个系列拿走。因为我们觉得商业纪录片可能还是要突出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在国外比较有市场。

  丁枫(《超级访问》资深发行人):谢谢这个中国教育台三频道给了一个跟大家这么好的一个合作的机会,通过昨天三频道这边发给我的几个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对,也许比较短浅,但是我仍然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本人从1996年从事发行行业的,那么到今年是整整13个年头,1999年开始与李静一起经营《超级访问》,当时我们是10个人把这个《超级访问》干起来的,以及戴军的那个节目。也是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自己越来越坚强,幼小的心灵也是不断。有一些些成长,有一些些经验。到2003年,我是自己做的红枫树发行公司。我们的主要主营业务是独家代理电视剧及一些纪录片的发行。今年跟橙天娱乐合作,我们整个把橙天的电视剧的发行和电视节目的发行拿过来,还有跟天河兄弟就是(严建刚)那个公司签署了独家代理协议。一个是我们独家代理发行,一个是前期项目投资风险的一个策划人或是一个投资顾问也好。个人认为发行这个环节也比较特殊,不管是从项目也好,纪录片也好,包括电视栏目也好,包括电视剧也好,发行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从前期来。

  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首先我第一感觉就是说可能来得有点晚,因为我觉得遇到了市场上有问题了,大家才想起来在一起开会。为什么在我们在做纪录片前期策划的时候,就请发行人过来谈一谈前期我们有什么风险?我们要规避什么问题?我们的经济增长点在哪儿?我们怎么来合理的控制费用?我们的发行渠道是什么样的?2、我们现在就是作为发行专业的发行公司来说,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独家代理,制片发行,还有买断区域发行,主要是这三方面。那个每年我们也做一些那个贴片发行,如果我找到好的广告,那么也给人家铺台,这样的话就是它的投资是有所回报的,比较稳定的。3、我们的发行网络可能跟大家一样,都是以省级台为主,城市台为辅,其它地区补充发行。从发行技巧这一块儿,其实作为一个发行人来说呢,我觉得可能要对市场的资源的消息要敏锐一些,对的这个需求我们要一些,我们要有洞察力,而且要有敏捷的反映能力。那比如说奥运的时候,可能我们要买几档奥运的节目作为储备,等奥运的时候大家可能马上我们台到时候瞎抓,我们就给它提供一下。比如说到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找一些关爱的东西,关爱的东西或者怎么样来规避这个自然灾害的东西。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我们当时了解了一些市场的需求,所以马上在半个月的时间或者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是疯狂的去找这些东西,那么可能别人扔在仓库里,我们找出来以后,那就是我们实现利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想法我觉得。所以作为发行人来说,应该是擅长处理突发情况,而且要非常敏捷。还有就是发行公司大家都知道,我们属于夹缝中,我们还不像有些公司自己有产品,我们自己品牌,我们是说又没有公司产品,又没有公司品牌。等于说我们拿什么来,而且能够得好,能够公司不断地壮大,那么可能有一些我们发行人可能,就是说必须要具备的几个素质,你的人脉关系,你的专业经验,还有就是对市场的了解。

  我最近一直在做这几部热播剧的一个市场调研,我也关注它的收视率。就是以前中央台播的一个《顺溜》,《顺溜》被中央台买了之后,它是不允许地方台再买的,而现在这个《顺溜》热播以后,地方台几家卫视就上线号几家卫视上线上中央八套,可能今天明天马上又开始第二轮。接着中央台又,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就是说收视率,它有收视率,那么东方卫视也买了《顺溜》了,它把它新改版的三个栏目同步拿下去给《顺溜》让步。可能大家这两天你打开电视你扫一圈频道,一天播好多集《顺溜》,非常特殊这个现象。当时就是说《正道是沧桑》也是这种情况,包括《潜伏》都是这种情况。那说明什么?说明就是说不管台长也好,节目中心主任也好,把所有的负担和精力全部吊在收视率这一棵树上。

  那么反过头来说我们的纪录片,其实纪录片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个人给它的感觉就是一群精英做出来给精英看的东西。那么我们的收视人群就是两低一高,低素质低收入高年龄,都是大妈,她们的这个观众群决定了我们的收视率。而我们这些做纪录片的精英,我们看纪录片的精英,它就是的塔尖,而不是的塔底儿。所以这个事情就是从市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非常痛苦,我们痛苦是说对这个事情的无奈,那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可能我还是回到我刚才想说的一个话就是说,我们能不能重新去把握这个市场。从生产链接开始,形成市场链条,从发行机制来说健全了,加重投资,用发行来引导创作和市场,这个就是我今天的一点初想的感想,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安娜:大家好,我们公司主要也是在做影视策划,还有就是电视剧和纪录片的一些代理。那我现在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困惑,我们也是接了很多一些很优秀的一些纪录片,那我们与省台、地市台都做了充分的沟通,但是了我就感觉收效甚微。一方面就是他们给的价钱很低,有的比青菜价钱还低,我感觉就是很不理想,很不满意。另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现在很多台都要求贴片,公司为了营业也就会给我们的发行工作无形中也增加很多的难度。我今天跟大家在这里也是很想探讨一下,看看怎么样找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走出这种困境,或者是说真的是要调整公司的关于发行的策略。

  岳翔(华谊联盟传媒有限公司):我叫岳翔,我来自华谊联盟传媒有限公司。我们现在做的纪录片栏目叫《视野》,现在也是在中教三套。我个人其实负责这个节目的制作也负责这个栏目的发行。刚才各位都提到了在各台发行遇到的问题,如没有时段或者没有钱购买。我们其实也只能在这个教育台占据一块圣地。从节目质量上来讲,我们节目常好的,在我们的的几个频道中,我们栏目的收视率在同一时间段都是能够排在前三的。但是,我们采取的是在贴片,我们没什么广告上。当我们想要占领更多的阵地的时候,却遇到了绊脚石,所有同学都说这个问题。有的会说:你们节目不错,不错,挺好的,我们挺喜欢的,但是一分钟只出10块钱;还有的说:我们知道你们的节目非常好,但是我们就播电视剧,我们不播纪录片节目,我们的观众都不看纪录片,等等。我们公司本身也做纪录片,也做电视剧,但我们现在直观的感觉就是,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如果说我们放一个纪录片在整个的,我是要冒非常非常大的风险。但事实上,在同一时间,我们公司的纪录片的收视率并没有比电视剧差。在没纪录片前,好像大家都首先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它的收视率一定会差,所以我们不能播了纪录片。那我觉得我们遇到的一个困惑就是:第一,纪录片的价格在市场是被远远地低估了,我估计包括《电影传奇》花了那么大的成本去做了,发行的时候也会发现,大家不是用一个市场的标准来衡量你这个东西,能卖多少钱,而是他认为我们的价格就是10块钱1分钟。所以如果是纪录片,你只能卖这么多钱,那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你越是卖不出去钱,我越没有钱去投资了。这个刚才这个白女士提到说:她们discover公司的投资,包括我们引进的外国节目投资,市面上很多电视节目所制作成本都在100万元以上,远远超过国内一个小成本电影了。那如果咱们现在都是发行人,咱们的纪录片如果还照着这子10块钱1分钟做,那我什么时候才敢拿出来1000万来我拍一个像样的纪录片呢?我们的困惑还是一样的,纪录片是一个好东西,好像也都承认,但是好像没人敢把它当做的像电视剧那样去重视和欣赏。大家好像都不敢。

  白丽(Discovery发行总监):现在我就说一下我们公司的大概情况。我们基本上是90年代的时候进入中国的。 Discovery是一家美国公司,它在美国也有20多年的历史,在亚洲成立10多年之后,大概是90年代末的时候进入的中国的这个市场。那么当时呢,我们在国内就是一挡节目,就是现在大家最熟悉的《探索》。当时是叫《探索科学》或者是叫《科学探索》。现在其实除了这档节目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节目,比如说我们有这种专门做动物的《动物星球》,还有旅游生活类的节目,还有节目居家健康类的节目。那这些节目其实都是依托于我们在国外不同的频道。其实这些频道及我们目前发行的主要节目类型就是纪录片,只不过我们把纪录片资源更加细化。

  对于的需求来说,因为每一个地方市场、每一个它的需求都会不一样的,因为它的频道的设置不一样,它的观众群也是不一样的,它的受众需求也是不一样的。那这时候你的资源多一些了,就是你能跟他能有一个更好的一个沟通,更好的一个合作。所以在这个方面这可能也是discovery公司的优势。

  在这方面做起来是节目方面是相对有一点优势。其实在整个的纪录片的经营方面,我们的discovery所有栏目,我们采取的是贴片的广告的经营方式,但是经营起来也确实是比较困难,和所有的做贴片的纪录片栏目一样,今年都不好做。基本上我感觉,我刚到discovery这边来的时候,一说了个大单,一两百万人民币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高。今天来参加这个会,包括来参加这个会之前,我感觉现在来讲,对于纪录片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那么从发行的这个角度来讲,发行纪录片的人和制作纪录片的这个团队和公司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这个市场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我们以后可以做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吴珊(世杰文化公司):大家好,我是世杰文化的吴珊。我们公司是以一个发行起家的这样一个公司。最开始我们发行这一块儿很明确的两点,因为公司最开始经营的时候,已经是扬长避短了,那么我们有几个成效是,我们跟海外接触的相对比较多一点,所以那时候应该说最先我们公司主营的业务就是纪录片,我们把一些国内的纪录片卖向美国,然后是美国、、,然后又美国的一些华人,那像欧洲主要是、、美国,这几块儿,我们做得还算好吧,然后另外我们还有一块儿业务是国内的电影的数字,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了3年多了。在发行工作中我们就和大家一起配合,我们把资源,还有对外的渠道做好一点,这样大家在合作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可以扬长避短的。那么今天来参加这个纪录片的会,很高兴,做纪录片的人其实是最认真,也是最专业的。其实我想像做纪录片的人,对这个工作也是会付出更大的热忱,因为它是要付出很多更专业的东西。

  尚世军(密贴夏发行公司发行总监):大家的所思所想都会非常的贴近,所面临的或者困境或者是所面临的状况应该非常贴近。我个人觉得中国纪录片市场的这个竞争现状比较中性徘徊,离春天还很远,跟国外的差距还很大。我只说三点,第一点就是内容为王,现在所有的就是要求内容为王,内容就是的收视关键。拍摄前首先我们就在想我们的纪录片是拍给谁看的,或者说拍给哪个老太太老头儿看,谁会喜欢咱们的纪录片,所个刚才的那个丁老师说的,就是高端人做的给高端人看的。搞艺术人的创造得搞艺术人看的,并不是给那个普通老百姓看的,所以我就是说这个观众对这个纪录片的内容上,在内容为王上我们没有做到王,但也有做的很好的纪录片,比如说《话说长江》、《故宫》啊,包括教育台有些节目做也很好。比如说我们正在给他们代理发行的《共同记忆》,我个人看起来都非常有感觉。我就个人在想,将来我们在拍摄上,题材上首先要想到我是拍给谁看的,当然这是一个前提。还有一个最大的前提是频道的,我们的频道,就是我们这个纪录片现在有没有那么多展示的舞台,但是现实是我们的纪录片拍摄出来没有展示的舞台,你想想,在国内的省台、市台中,中央台有展示的舞台,咱们教育台也有展示的舞台。但大多数台,有90%的台都没有播纪录片的时间。纪录片大家拍起来很积极,但播起来一点也不积极,所以导致几块钱甚至一分钟一元钱,因为没办法,纪录片儿不播。大家都说你拍的纪录片很好,但是没有频道播,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瓶颈,制约纪录片的发展。第三点就是节目制作好,它还有一个营销策划的问题,你怎么样包装,怎么样宣传你的片子。所以包括现在制作电视剧,电影,它都有一个包装宣传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纪录片,我相信它的包装宣传还有一些滞后,不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对这个纪录片的关注,当然在我们这里,最大的原因还是频道的制约,因为我们没有展示的舞台,没有技术去包装它,所以这三者之间一直处于不良性的循环。

  我个人看,就包括我们国家的电影,我们国家的电视剧现在已经,就是中国海外的电视剧进行中国的黄金档以后,现在已经成熟了。那我们现在国家的电影,我们国家的电影,最近几年春天已经来临了。那前几年我们国家的电影是个什么状况了,没有展示的频道,电影院一家一家的基本上都倒下了,而最近一家一家儿的电影院又起来了。为什么呢?他们的定位是定位在年轻人的,定位给大城市高端的消费群体,至少是白领以上的才会进去。那么它的电影院已经不是以前的那样的电影院,它是小的,高规格的,几十块钱一张电影票,所以现在我们的电影院复苏了,包括我们国家的,以前我是大时代,家家户户,村村通。那现在通的,那它的收视群体,同样是针对有车一族,和打车一族,同样不是针对在这样情况下,它的广告是这样定位的。所以说,最后几句话,我们大家应该充满希望,不应该悲观,纪录片它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从电影诞生从这个影像的艺术诞生那一天起,那首先是诞生这个纪录片,我今天早上在百度里面看了一下,纪录片是一开始先诞生的纪录片,后来才诞生的电影,而这种艺术形式我觉得它会永远,将来会发扬广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是演绎的,都是虚假的,包括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电视剧,很多都是演绎的,但是纪录片它是真实的,它是有技术深度的,能让人反思这个现实,或者历史。

  所以话又说回来,我们的收视群体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刚才说,我们看电视的群体是老头儿老太太,那基本上说是老头儿。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老头儿的问题,老头儿常喜欢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关注经济的群体。当然他们在家里面会和老太太抢电视频道抢不过,但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两台以上的电视,它还有还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来关注东西。所以现在国内的频道,就是播纪录片的频道会越来越多。我相信现在就在目前的状态下,大台的都没有,大家还在拼电视剧,拼娱乐节目。所以我们现在发行,包括我们公司现在发行的纪录片,主要是一些县市台,还有一些企业台,为什么呢?县市台,企业台他们斗不过大的台,它要差异化营销,它只有播纪录片。播纪录片效果好不好呢,肯定是好,因为它没有电视剧播,它又抢不过那些好的电视剧,但是它播这个纪录片,它会有一定的收视率,对这个现在越来越强调这个市场细分,各个方面都要细分,同样我们的节目也会越来越细分的。现在已经是冬天了,春天肯定是不远了,谢谢大家。

  陈钦:尚总一直在做一线发行,对于市场有很多发言权,刚才他提到的电影最初是源于纪录片,这忽然了我什么呢?就是说这个电影源自纪录片,那实际上,我们现在感觉越是原始的东西往往是越有文化的,就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时代在发展,文化在消失。我认为纪录片发行者,不仅仅是一个纪录片产品的销售,同时也承载着一个纪录片文化、思想的一个者。

  丁枫:其实纪录片我觉得,最开始的时候是国家拿出专项的资金来拍摄来,来扶持它而不是靠市场来养活它。这个市场就是这么的,那不取决于大爷大妈的个人的喜好,你的收视率掉下来。广告客户它就是不贴广告,就没有钱,其实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呢我觉得就是说,这种高端的东西,精英做的东西应该是用国家来扶持的,而不是说把后期发行的压力压在发行人身上,压在市场身上,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作为发行人来说,能够给制作者提供一些什么。给消费者往市场这边靠一些的这些东西,让他们用国家的资金方面。

  比如说我用国家的资金用百分之七十,那我用三十,我是靠市场来收回,关于这百分之三十,你这发行人,你是应该有这个担当的,那么我以前跟做一些纪录片的人也提过一些,我说,我告诉你们做什么吧,现在疯狂地找我要一些什么东西呢,就是要一些的东西。比如说收视率好的就是法制类的,那个案件之类的,这类的东西又是,又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你们可以做这类的东西,所有的都喜欢。的那个台长一定要看这个收视率,电视节目的购片主任它买的这个片子,《我的团长我的团》他买回来之后,收视率跨跨的掉,最后,宁可违反国家的政策法规,他也要抢播,为什么。每天到十二点,收视率出来的那个点儿,他就心跳开始,直接影响到他的饭碗,你谈的东西可能阳春白雪。但是我们的东西更务实。Discovery为什么卖这么多年都卖得好,一个是有内容,它多方面的探索和考虑。

  陈钦:刚才各位对于一些问题的争执,我感觉应该再回到问题的缘起来分析,这个问题的缘起是在于当前纪录片的价值在中国没有体现出来。但是为什么没有体现出来呢?缺少一个衡量或者充分体现纪录片价值的指标或者平台。我们三套有一栏目《首播记录》,《首播记录》现在收视率挺高的,在60多个电视频道中在其同一时间段处在全地区第四、第五名,第一位是,然后是《新闻》、《每周文艺播报》,下面就轮到我们《首播记录》,实际上《首播记录》创造了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纪录片非常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创下并一直维持非常高的收视率,然后再回过头来为什么缺少纪录片衡量标准的平台呢?我在发行节目的过程中发现,我们《首播记录》有时候按照外面国内的标准与行情花了两、三百块钱买的纪录片,这些节目都是子,口碑也挺好的,也获过很多的,但是它的收视率不如我们自己台自己制作的纪录片节目的收视率。而这些在我台不断创下最高收视率的纪录片,在目前市场上,我们自己制作的纪录片只卖出去十几块钱,有的甚至几块钱,正如各位纪录片发行人今天所言:现在中国纪录片都是基本当白菜卖,几块钱一两块钱很多了,但是目前我就考虑到了这个纪录片的价值怎么体现,那么在我们《首播记录》上就能体现了,因为我们现在是用了都是收视点成本来计算,换句话说,在我们《首播记录》的纪录片根据收视率就得到了很高的市场价值体现,在这个时间段就完全可以走一种市场价格,而很多国内市场目前据我所知有这样平台的很少,我可以说我们《首播记录》是一个目前国内极少的能够体现纪录片真正价值的平台,但如果到哪一内有10个,甚至20个首播可以准确衡量纪录片价值的话,我想纪录片的价值就真正的体现出来了。

  安娜:我们手里如果发到20个平台的时候,我们都不用在这儿叫苦连天了,我们到时候没准儿拿着好的纪录片,我们都牛了。

  :今天这个沙龙可以说是一个论坛,也可以说是专题,但是我觉得纪录片发行人会议我以前没有碰到过,就是关于纪录片发行人聚集在一起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业务话题,以前我们开的更多是纪录片创作会议、学术研讨会,关于纪录片是否离生活很近这些问题,当然也谈到纪录片的问题、咱们栏目制片人的和频道收视率问题。象今天这样很多纪录片发行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无,这还是我第一次遇到。所以作为一开始的环节,今天这个沙龙我们规模可能还是比较小,这个档次恐怕也不够高,但是我认为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可贵的开始,我们看到的希望是因为它代表了一批发行界精英在一起聚集,这个精英协同发展的平台一定会搭起来的,而且会越来越大,所以这常好的事情。我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想讲的就是中国教育这些年大概五六年以来,我们康宁台长给予了纪录片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同时还有专门的一些人抓这个纪录片,运作这个纪录片,这几年中国教育纪录片应该比教育台过去有了很重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当然和中央台、台、和其他大台还有差距,但是教育台在往前走,而且我个人感觉到,就是我们在纪录片的步伐上,我们的运作,规模远远不如其他一些台,但是我们更多着力点在致力于整个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做大,以国际市场最前沿的纪录片的生产运作方式来进行。比如说我们了纪录片频道,我们目的就是要市场化,要制播分离化,要让纪录片成长起来,发展起来。我们也没放弃电视剧,但是我们也看到纪录片的收视率要远远高于电视剧。我们有个剧场是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是最黄金的时间,就是5万左右、6万一集,但是它的收视率还是不如我们的纪录片栏目。我们还实现了一种方式,就是以收视点成本的方式,也就是说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模式,应该说是最真实地反映收视这个效果的方式来计算广告价值,我们采用是国际上通行的4A广告公司运营模式。当然我们更进一步,这就是刚才大家争论的一个问题,当前的纪录片市场运营机制还不科学,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说引出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当前中国纪录片价格和价格严重悖离,所以我刚才也讲了,我在广州三十年大会上,还有后来上海纪录片论坛的发言上,我在会上讲了这个问题。我讲的关键点就是中国纪录片为中国的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首先从节目形态的角度看纪录片,比如说《法制进行时》是不是纪录片,完全是纪录片,《焦点》是不是纪录片?《新闻调查》是不是纪录片?我们认为它们都是纪录片,而这些纪录片以另外的方式为中国的名牌产品甚至一些主流频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比如说每当重大节庆庆典,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去年三十周年,奥运会,汶川地震等等这些重大事情之际,根据中央的要求也推出了大型纪录片,都是一些重大的主流内容,国家的重要活动,都必须要纪录片来来参与、来营造宣传气氛,如果没有,就觉得是缺憾。从这一点上我们要看到中国的纪录片为中国的宣传,为中国的承担重大任务的时候,所起的很大的作用。

  所以说纪录片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的栏目,还是在重大事情,还是在甚至我们其他平台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我们发行纪录片的时候,现在市场价格地面频道30块钱到50块钱,这太低了,与纪录片的实际制作成本和价值悖离太离谱了,但我们三套购买纪录片的价格在每分钟60元或者80元以上,最高价格300块钱每分钟,我们一集片子高的达到一万块钱,即便这样,我认为我们纪录片价格还不够高,在现阶段我计算的价格,比如说像今、明两年纪录片的价格应该要达到三到五百块钱,也就是说比现在高十倍,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三到五年之内,纪录片大概发行价格应该达到一千以上,一两千,要达到这样的价格,那好,中国纪录片发展也有了源头活水,有了创作的源头,有了市场,做纪录片的人才能收回成本并有盈余,才好再投入继续做。其实各台的纪录片已经产生了价值效益,但是没有把这部分钱拿出来,哪怕小小的一部分,反哺这个纪录片,这是严重的价格价值悖离问题,这是的责任,主管者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现在中央马上开始抓纪录片,要界上发出的声音关于中国的声音,纪录片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容易让国外人能接受,最容易在国外,把中国实际上像《长征》这样的纪录片都在美国主流频道,英国主流频道。我认为我们在纪录片那个、纪录片的价值方面,我们要作为积极的者。在国家,纪录片价格比较合理,我不知道这一两年,前几年一集50分钟左右,日本的版权是2万美金,美国3万或4万美金,欧洲2万美金左右,基本是这样一个价格,但是咱们目前远远达不到这样的价格水准。

  中国其实存在着巨大的纪录片市场没有被发掘,但是我认为目前是最关键的时期。跟杨伟光聊了,他就讲当年这个电视剧就像现在纪录片一样,卖不出价钱,也就是一两千块钱,他说:“我们要担负自己的责任,我宣布从下个月起我们购买电视剧6万元一集,我希望各位其他同志也跟着一块来提高电视剧价格,推进这个市场体系完善。”从此电视剧市场体系在全国各地确立,电视剧创作就出现了现在这种良性发展。至于纪录片市场价格,当然我认为光靠我们还是不够,我们可以呼吁和纪录片协会联手给我们的价格确定底线。这是第三点。再一点,我觉得现在来纪录片运作投入,我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大大提高。比如说像《故宫》,1700多万成本,然后《复兴之》成本也很高,我们台也有几个投资较大的片子,还有其他台如上海东方卫视他们也拿出6千万投到纪录片创作里。所以我们会看到在纪录片创作这块投入在逐渐扩大,discover还有他们好多片子,每一集成本在一千万美金。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是取巧的低成本运作,而这个可能也是它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比如通过网络平台传遍,也会看到纪录片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研究纪录片的发展,比如开拓纪录片发行方式,如何利用新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发行的手段,发行的一定要放宽。还有一些知识产权这样东西,如果没有这一套一系列的配套环节支持的话,那很可能纪录片的发展会危机,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要进行一些探讨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中国纪录片还是有希望的,尤其我和我的同伴在康宁台长的领导下,共同创办这个三套以纪录片为主的人文教育频道,我们对它还是很有信心的。人们需要纪录片,只是我们可能没找到更好的渠道和方式,应该说三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可能下一步我也加重加快纪录片的制作步伐,成立大型的纪录片公司,制作大型的纪录片。同时“买世界,卖世界”,我觉得每一个纪录片发行者有这样的责任感和感,纪录片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艺术品,要努力使得优秀的纪录片有更好的。

  第三,要善于发现市场纪录片的热点,关注受到欢迎的纪录片,应该要另眼相看、重点研究,这是发行的潜在机遇,机会,然后把这个信息反馈给创作单位,这样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纪录片市场的发展。我也希望大家把优秀的纪录片推介、卖到教育台,我们每年的纪录片需求量也挺大的。

  纪录片因为有保存的价值,所以应该放大,并不是说非要形成全民收看,但要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人看它。纪录片它的魅力就是以小见大,我们也不能期望任何人都是有思想的人,要影响有影响的人。

  从今天这次纪录片发行人沙龙开始,我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跟大家建立联系,我们会经常有这样的,教育台也愿意提供这样的场所,甚至提供一定的条件。谢谢大家。

  金亚丽(《国家地理》发行主管):我想谈几点我的感受,讲几点比较感性的。我其实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招的最早的一个员工,当时我大概做了五年多,然后我离开中国去了,刚回来,现在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说因为听了很多大家说怎么发国内的,我就有特别强的感觉,国外的纪录片在中国的状况跟国内纪录片走出国外有一样的困境,为什么有这个感慨?就是说好象四年前离开中国的感受,和现在回来和大家现在在研讨的困境还是一样的,我就想因为我现在加入这个公司以制作公司为主,辅助发行的这么一个商业纪录片公司,我想说怎么样才可能更加商业化,有了片子以后怎么样拿到贴片广告,怎么样实现利益最大化,但现在跟制作团队差不多100号人一起合作的时候,我就发现中国的纪录片不管走出海外,还是外国的走进来,我们这个市场定位其实一直都没有非常地清晰,我们到底市场在哪儿,市场是机构?还是那些观众?可能大家没有研究的非常透彻,作为我们制作公司最大的感受就是经常收到各种国外,不管是《国家地理》,还是《探索》发来的一些信息,他们说怎么怎么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拍出来给他们提供的就是真的是只能针对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并不一定有收视率,比如说中国这些中药,中国的民俗,中国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如长城、熊猫、故宫,可能在中国没有收视率,包括我们现在做的《发现中国》这个栏目,我们现在想在上海拍,拿到高的收视率,我们又在努力迎合中国的新奇特,去拍一些探秘的东西,所以其实我们的制作人员也常痛苦的,到底市场在哪里?是迎合可能一两千美金一集的这个观众?但最终,我们发现对国外,我们甚至只是一个生产链的最底层,就是素材的提供商,我们只能把我们的片子做完之后交给他们,你们怎么剪,把我们10集20集剪成52分钟或者怎么样,就是变成很廉价的一种东西,然后我们在中国这边,也是像刚才大家说的可能是10块钱一分钟,是白菜还是萝卜,你发多少个台,还不一定发出去,其实现在这个也是一个困境,我比较同意刚才尚总说的,可能春天不远了,只是在这个冬天还有多久?还有刚才陈总说的就是说可能就是需要整个这个行业大家一起努力做起来,购买方能提高价格,我们才能支撑下去,否则像我们现在在做商业化的纪录片制作公司都是自己出的资金,现在有高清的资源,有这些高清的素材但还是卖出去,一万、几千块可能都卖不到,全是在不断往里贴钱,所以现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在做的很多事情是先贴钱,不管是自己资金,还是贷款,然后再想办法找销,这些都是倒着做的,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也在慢慢地转变,现在更多的尝试方式已经开始了,是说我们成立了节目内容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既针对国外,也针对国内,国内其实很多纪录片我们理解为就是专题片,但是可能是外宣工作文按宣工作需要的,不是那么纯粹的,国外可能更多的就是为了知道你中国的一些信息,现实题材也好,古代历史题材也好,自然风景类也好,所以我们有这么一个研发中心来研究,到底别人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再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制作。

  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我们上个月刚刚跟这个的一个公司合拍了一个,这个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纪录片公司,我们合拍的片就是中国题材,叫《中国大地震》,为什么说可以做那样的合作才能有出,就把它做的商业化比较彻底,因为他们有很多的预售能力,我觉得纪录片的前途还是在预售,如果你预售不出去,只是在不停地啊在追素材,追片子,你是永远发展不了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跟他们合作总投资45亿美金,由他们给预售,给全球首播15万美金,他们掏15万美金,我们也掏15万美金,我们先投资,我们这个投进去的钱可以收回来的,我们在全球找了一个二级的独家代理,国家地理频道一播完以后,他就播第二轮,这是个成功案例,我们公司曾经拍过《熊猫》,《熊猫》到现在每个月还有钱进账,国内我们做什么呢?我们只能开拓思,15万美金投进去了,可是国内不会有哪个甚至花一两万块钱买你这52分钟,一个就是新,我们看跟别人怎么合作,另外DVD,我们也不可能从DVD这样一个买卖版权就挣到钱,找客户,找哪些企业愿意以这个公益性的名义,买了这个片子,来作为企业的产品。就是说方式非常地多,已经不能局限于说可能是制作一些东西堆在那儿想卖出去,已经常传统的,很难看到盈利的,在中国这个市场。所以我们现在就是积攒大量的高清素材,然后积攒大量的中国素材做国际化包装,国际化的讲述方式,然后看国内的市场等待它慢慢复苏,可能就能半年一年,甚至制播分离真正有一定效果了之后,看看价钱能不能提上去,所以我们现在的困境也是挣扎在做市场,研发,所有的这些困难交集在一起。就这个情况,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了这几个月的感受。

  潇冉:我觉得就是说在这个行业里面现在大家的困惑都是关于怎怎样让纪录片在节目市场的夹缝中,如何平衡纪录片的制作投入跟价格,各公司在纪录片发行行业中的价格一直都是以买方决定的,各公司为了不得不讨价还价,无奈时可能会以一个很低的价格卖给对方,久而久之便形成由买方给纪录片定价的模式,但是对于我们发行人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参与节目的选题和节目的制作,我们只负责最后的产品的销售,那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发行资源,才能做到节目资源的整合和划分。发行价格的高低,各公司不一致,各公司在发行的工作中也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在人脉上也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我我们发行人要形成一个联盟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针对国内的市场还是国外的市场的发行价格,我们都应在销售价格上有一个最底线,抵制低价发行。但是这也是目前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大家不管是卖的少,还是卖的多都是为了、为了收回成本。如果我们把价格扛到几十元一分钟,但是没有销售量,老板也不会满意的。

  吴昊(《视野》发行人): 觉得就是说像现在这个低价钱,我昨天刚陪一些的领导吃饭的时候,我问他价钱的时候,他说的是个位数,我当时真的是特别地难受,就是这是我很痛苦的一个事情,我觉得我的片子都很好,包括我原来也参与过一些创作,我相信说这对于拍片子的人,每个人你导演,制片,他们都是花了很多的心血,那如果是说像这样的一个就跟白菜一样的价钱,那确实不是说我们所有的人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我同意形成一个联盟。

  再一个就是我觉得我们拍的片子投入很高,投入很高这一块,我们是不是用贴片的形式,从开始的时候找一些高端产品的一个广告商,我跟他联盟,然后这样子我的投入和产出,还有一个就是说所有市场的定位,就是文化的对流,就是我们的片子都很好,但是在国内的市场价钱很低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海外市场也去分一杯羹呢。我跟大家就讲这么多,因为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受。谢谢大家。

  段长青:我是做音像发行的,即便目前比较大的音像市场,市场还是很低迷,地域对价格也有很大差别。我去广州的时候看到,因为今年去广州参加音像节的时候,整个应该全是卖音像的,但是所有人去的时候,一层二层卖化妆品的,三层才是卖音像的。音像不像图书一样定价格,根据这个自己的成本资金的,比如说我们销售的这个纪录片就是《中国电影军歌交响》根据它的(碟附),按照自己的定价,而且按不同区域,如新疆和广州的价钱是不一样的,和咱们电视剧发行应该是差不多的。

  陈钦(中国教育电视3台品牌运营部主任):发行发行,实际上我理解为“发”的是片子,“行”的是人情,各个代理公司实际上都有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所以我们感觉发行人群更应该建立一个共享人脉的群体组织,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也可以考虑建设一种松散式的组织形式。我们教育台现在还正在投入巨资,做一个《太阳花》纪录视频网站,这个网站将来可能承载着纪录片买卖、纪录片宣传这一块。比如以后我台的纪录片发行工作的所需要的发行样片,我们很可能就挂到这个网站,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遍天下地快递发放光盘,可以有效降低发行成本。我们今天这个沙龙实际上不仅为大家提供一个资讯交流,同时还是一个业务研讨,再一个就是便于纪录片发行人资源整合的平台,我们把今天这个会议的一些要会在我们网站上公布,让所有的纪录片发行人共享大家的经验和,这个沙龙根据我们陈总的刚才的要求,也是要定期举办下去的,欢迎大家以后积极参与,共同发行天下。最后预报一下:我们7月28日还将在这里举办一期“纪录片贴片广告人沙龙”,届时欢迎对该议题有兴趣或者有相关经验的发行人前来交流,下面是大家交流时间,谢谢大家的光临。吕雉的情人

  

关键词:纪录片儿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