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文化甘肃】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一部千年古道的影像编年体史诗

※发布时间:2018-9-2 22:46: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正在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对千年古道河西走廊历史和现实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关照。它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围绕“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主题,系统梳理了这条通道的伟大历史。

  从2012年开始启动,历时3年,拍摄历程就是一场文化复苏之旅这是一次重新发现,是一种,还是一种重塑,而镜头下属于河西走廊的灿烂瞬间,映照的恰恰是现实意义下的“一带一”的伟大战略。

  李东珅是甘肃秦安人,也是伯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制片人。他的纪录片之也是从甘肃起步的,准确说应该是从甘肃文化起步的。从2009年的第一部纪录片《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开始,他与团队先后创拍了表现礼县秦早期文明的《寻秦》,以西和乞巧节为题材的《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从基因角度探秘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等纪录影视作品。

  这一次,建是《河西走廊》的总导演。多年来,作为《探索发现》栏目的制片人,在建的带领下,《探索发现》栏目拍摄了很多经典纪录片。李东珅与央视《探索发现》有过多次合作,私下里他和建还有邓建永也是很好的朋友。此次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总撰稿就是邓建永。他是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策划、总撰稿,曾是《茶叶之》、《丧钟为谁而鸣》、《穿越历史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始末》等多部纪录片作品的总撰稿。

  “你是甘肃人,你为什么不做一部《河西走廊》呢?你现在做的纪录片格局有点小,而你要立志做好的纪录片,在这个行当中,你如果做一部《河西走廊》,将真正成就你的地位和事业。”就在《河西走廊》热播期间,邓建永接受采访时,以者的身份讲述了2012年春天建对李东珅说的那句话。他说当时自己就表示如果可行,他愿意做片子的总撰稿。

  70后的李东珅在知的邓建永眼中,是一个做事非常专注的年轻人,一旦他认准的目标,就会绝不回头地走下去。一个月后,邓建永接到了李东珅电话:“邓老师,成了!”

  “我们为什么要拍《河西走廊》?只是因为中国纪录片还没有以河西走廊为主题的拍摄吗?只是因为河西走廊历史遗迹众多、英雄辈出、遍布国宝级文物吗?还是我们就是只为挣一笔钱?”三年后李东珅再一次老话重提。他直言,在确定“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个核心之前,他们对于这条通道的伟大并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最初的他们并不懂河西走廊。

  这一两天《河西走廊》就要迎来播放结束日,一个事实是,这个片子引来的关注度显然不是此前本土出品的一些纪录作品所能比拟的,仅仅站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河西走廊》重新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的主题,赋予了《河西走廊》更多的时代色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国家的经略,文化的复兴,“一带一”的发展和也在片中得以体现和彰显。

  12集《河西走廊》正片共10集:《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敦煌》《会盟》《》《宝藏》,每集50分钟。还有两集综述《致敬河西走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西走廊》是一部编年体史诗。10集正片的历史巨作,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系统梳理了从汉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李东珅说。

  也就是说,在《河西走廊》中,李东珅他们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事实上,世界上通行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方式中,都会看到学者专家的影子。但在《河西走廊》中没有出现任何同期声和专家解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情景再现。看过片子的都有这样的感觉,《河西走廊》很是像一部用电影方式讲故事的纪录片。第一集《使者》讲述了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当27岁的朝廷侍从官张骞从年轻的汉武帝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率团启程未知的西域时,两千年来抒写在河西走廊上传奇悲壮的历史,就这样在壮美的画面中一幕幕上演了。

  《河西走廊》情景再现的拍摄于2014年展开。一年的时间里,该片80后执行总导演赵启辰带领创作团队辗转中国10个影视,一共拍摄了230场情景再现,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涉及50余个需要设计形象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林心如王力宏吻戏设置了60余个室内外场景,群众演员近千人次。

  很新颖。这是《河西走廊》中几乎达到60%的再现拍摄所产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呈现方式是以往国内纪录片所不具备的。

  放弃采访专家学者的模式,完全用解说与画面进行流畅叙述,这是属于《河西走廊》的创新。除却这种模式的改变之外,赵启辰认为《河西走廊》的拍摄台本的形成,也是一种全新的最科学的合作模式。据介绍,在拍摄《河西走廊》的过程中,李东珅他们组织了二十多名专家学者,最终撰写完成了近50万字的学术本。然后由撰稿将学术本整理、编写成电视的语言,然后形成拍摄台本。而以往,像学术本这样的资料都是由编导来整理的,赵启辰觉得单纯由编导来整理资料,由于个人学术能力的局限性,难免会有疏漏。关于学术本,李东珅提到了一个细节,他说在学术本出来后,团队进入了“自虐期”,为了让参与创作的每一个人对河西走廊都有上的认识,包括摄影师、制片,都看这部有些枯燥的纯学术读物,同时,按总导演建的要求,为每一集寻找相应时代可以展示的主题故事。而这一看就是一年。

  从2013年开始,《河西走廊》摄制组开始了用摄像机复制河西走廊的工作。当时曾有朋友劝李东珅他们,空镜没必要拍那么久、那么多次。但他们却了,后来又有两位获得过艾美的外籍摄影师加入了,他们穿梭于河西走廊,两年总行程几万公里。

  早在《河西走廊》之前,其主题音乐《河西走廊之梦》就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由中国人都熟知的雅尼操刀的主题音乐,无疑是《河西走廊》的又一大亮点。充满苍凉、悲壮、、希望的优美旋律获得了无数点赞,更有人说“雅尼这位外国人读懂我们的河西走廊”。据说,这也是雅尼第一次为纪录片配乐,它应该也是中国纪录片界的一次大胆突破。更厉害的是,这部片子的配乐总时长达1小时30分钟,这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纪录片不超过40分钟的配乐时长。该片又一个80后、音乐总监徐鲤还为本片创作了不低于40首的配乐。

  其实,一直以来,李东珅和团队都在为开拓新的纪录片创作方式付出不懈努力,显然,《河西走廊》是他们又一次在中国纪录片行业革新求变的体现。这应该也是中国纪录片成熟的标志之一。

  《河西走廊》是以丝绸之黄金段河西走廊为主题,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多角度,用编年体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从汉代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河西走廊》在央视播映期间,在凤凰网同期即时播放。“它将带领观众重新发现这条无与伦比的通道,这条千年古道上,与中国有关,与世界相连的记忆,最终重塑人们对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大西北的认知与想象。”首播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凤凰网高级副总裁刘书对该片予以这样的评价。

  而《河西走廊》总撰稿邓建永面对采访,甚至大胆断言,在未来的20年或30年之内,应该再没有人去触碰这个题材,因为不管是从艺术还是技术手段上,都很难逾越。

  50多岁的邓建永有着西部情结,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关于西部的。将军,士兵,学者,诗人,商贩,僧侣,传教士,卖艺的,孤独的探险者和梦想发财的冒险家,旅行家,歇晌的农民,驼队的风铃,战马嘶吼,的征战不管是激昂或是悲怆,国家意志坚定推动着各种战略资源与物流不断向西进发,再进发这是邓建永心中的河西走廊。两千年后的今天,他借助手中的笔,解读那一层层被岁月叠压的人物与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情感。“因为,正是这些川流不息的人塑造了这条巨大通道的不朽传奇和我们这个民族勇敢、坚毅、生生不息、的灵魂。”

  在第一集《使者》中,除张骞外,还出现了他的匈奴妻子。那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漂亮的匈奴女子。这个细节在司马迁和后来所有的史料中都一笔带过。但这却给了邓建永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站在一个平的角度,他愿意想象张骞的匈奴妻子很漂亮,想象她在张骞的背后给汉族丈夫的支持以及爱和理解。

  据李东珅介绍,12集结构大纲的《河西走廊》经过补充、修订、完成了近50万字的学术本,其中汇集了可以诠释纪录片宏观主题的相关历史资料,以及较新的学术。显然,这部大块头的学术本是邓建永创作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坚强基石。

  长达3年多的创作过程,让导演建感了很多。他说,河西走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只要你站在河西走廊上,你就可以强烈感受到这条通道的气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明天,都将以富有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像成为。他们是河西走廊上的主角,也是这个民族的英雄。

  这其实是千年古道河西走廊所的大同、和合,也是一部纪录片想要解读的真正的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