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专访央视《围棋》导演、撰稿:拍像“舌尖”一样好看的纪录片

※发布时间:2016-5-28 13:49: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围棋》总导演张虹是《体育》的制片人。1993年就进入央视体育频道的他是资深体育记者,曾经采访棋类、田径运动,还参与过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报道。2001年,《聂卫平黑白人生》这部围棋纪录片,也由张虹担任制片人。

  张虹是三十年的老棋迷。1986年、1987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引发举国围棋热,他当时读大二,“记得聂卫平对战武宫正树,全程直播,看得潮澎湃”,同寝室的室友也喜欢围棋,“他是宁波人,棋下得相当不错,带着我一块儿下,后来我上专业课都拿本棋谱在下面翻”。也正因如此,聂卫平成了张虹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喜欢围棋这么多年,也接触过许多高水平的棋手,应该说我最喜欢、最的,还是聂老”。聂卫平中日围棋擂台赛十一连胜的传奇战绩自然是重要原因,而聂卫平的人格魅力也让他倍感亲切,“聂老这个人特别有魅力,不古板,好相处,我跟他特别合得来,拍了纪录片之后熟起来了,经常一起吃吃烤肉,喝喝啤酒,很开心”。

  《围棋》第一集《问师》,就是以聂卫平为中心视角,与他同赴日本,参加日本棋院举行的吴清源先生追思会。之所以以此开篇,一方面是因为聂卫平在大众当中的知名度最高,经历也最为独特,“很多人未必知道柯洁是谁,但提起聂老,大家都会说一句,‘棋圣’”;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偶然,“2015年4月,我们得知聂老要去日本参加吴先生的追思会,顺便拜访一些当年的老朋友,就决定随他一块儿去”。

  日本之行的收获是巨大的,摄制组随着聂卫平,见到了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小林光一、林海峰日本等棋坛耆宿,这也让张虹多少有点头疼,“他们每个人讲起围棋来都滔滔不绝,一个人都能讲三四个小时,一集根本放不下”,最终的筛选取舍,是个痛苦的过程。

  事实上,每一集纪录片从拍摄到剪辑,都让他们。张虹很清楚,这部纪录片并非仅仅针对围棋爱好者,“如果只是放给棋迷看的话,那就太小众了,曲高和寡”,然而,围棋的理解门槛一直很高,怎样让完全不懂围棋的观众也能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共鸣,需要反复考量。而他们的策略是,不讲技术、规则,而是讲人物、故事,“通过电视语言形象地将棋手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突出人文色彩,让不懂围棋的观众也能看得进去”。

  在解说词撰写方面,他们也下足了工夫,邀请了著名出版人、作家杨葵撰稿。杨葵以对文字挑剔、讲究著称,由他来撰写解说词,无疑能文字质量。张虹不仅给杨葵找来大量资料供他参考,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调整,以解说词更加适应央视风格,更能为普通观众所接受。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火遍全国的纪录片。张虹坦承,《围棋》的拍摄思与《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拍给普通观众看的纪录片,要想拍得让大家爱看,就得这么拍,这里面是有规律的,‘舌尖’就很好地把握到了其中的规律”,“‘舌尖’比我们要容易一些,柴米油盐,都是日常事物,老百姓一看就懂,围棋就不行,中间还要绕好几个弯”。就连《围棋》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没什么人了解围棋,“可能就我一个人懂吧,组里的其他年轻人都不怎么了解”。但在张虹看来,这完全不是问题,“有的时候,让专家来拍纪录片,未必能够拍好,因为他不了解普通人的认识水平,圈外人来拍纪录片,反而知道普通观众真正爱看什么、能看懂什么”。

  张虹:我想,关键在于有没有形象,或者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如果我们的片子拍出来只有专业棋手能看懂,那么就太曲高和寡了,而要让普通观众能看懂,就要突出人的因素,比如围棋带来人的命运的变化,或者棋手本身顽强不息的,又或者棋手不同于一般人的状态。总之,突出故事性和传奇性。

  张虹:这个从我们每一集的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有一集叫“手谈”,我们都知道,这是指代下棋,是个文人色彩很强、很文雅的说法。但是,在这一集的拍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拍了芮乃伟、江铸久的围棋教室这样一般意义上的“手谈”,还去拍了四川阿坝地区下藏祺的藏族,拍了湖北鄂州喜欢下围棋的聋哑儿童,拍了人与机器之间进行的围棋对抗赛,这就极大地拓宽了“手谈”的范畴,让它带上了双关含义,比如对聋哑儿童来说,他们真的通过下围棋的手上的动作,实现了心灵的交流。我相信普通观众看到这样的场景,会受到触动。

  又比如说,有一集叫“气”,这也是个围棋术语,说白了,指的就是你的棋是死还是活,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去地区拍了红面棋王周俊勋。周俊勋的脸上从小就有一块很大的红色胎记,一直遭到别人的嘲笑,但是靠着自身的努力,成为地区第一个围棋世界冠军。这就体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我们还拍了一个法国的盲人棋手皮埃尔,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靠着记忆下棋,最后成为法国围棋冠军。这些故事都是很打动人的。

  张虹:最喜欢的还是聂老。他的成绩我就不说了,他的人也特别有魅力,很好相处,我和他很合得来。中生代棋手的话,应该说都喜欢,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常昊接触得多一些,对他更熟悉一些,他没什么架子,很讨人喜欢。至于年轻人,因为没什么接触,所以反而不像前面两代棋手那样亲切,而常的,像柯洁这样的棋手,我都是抱着仰视的态度。

  张虹:小说的话,我还是推荐川端康成的《名人》,写得特别好。电影的话,我推荐田壮壮的《吴清源》。可能不少人刚看会觉得闷,但是看进去了,会觉得这是个好片子。另外,我要特别向小朋友们推荐一部动漫:《棋魂》。特别适合零基础的观众,能够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围棋、爱上围棋。

  杨葵:这片子拍摄时间跨度大。还是前年(2014)秋天,梁迈找我去节目组开过策划会,同在的还有作家储福金、王干。梁迈是《围棋》第一集的编导,也是个作家,是我的老朋友。到了去年(2015)夏天一个饭局上,总制片人、总导演张虹老师说看了我在《读书》上一篇写柳元的文章,很喜欢,邀请我做撰稿。饭局的召集人是我一老大哥——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的负责人棋哥,还有聂卫平老师,都命我必须接这活儿,我就遵命了。

  杨葵:张虹老师给了我不少资料,《棋经》、《中的》、江铸久等人的著作,还有李菁写吴清源的那期《三联生活周刊》等等,都帮了大忙。写得比较顺,不过我只能照我习惯的子写,对电视而言,可能太平淡了,所以我写完初稿,张虹老师又做了大量修改工作,以更适合央视风格。

  杨葵:张虹老师是央视非常低调的资深制片人、导演、撰稿,写作水平相当厉害。做《围棋》的同时,我还鼓励他写小说来着。已经写出来的部分我读了,令我眼前一亮。这样的人在帮我改稿,怎么改我都同意。如果让我总结,就是我写得比较平实,他更擅长抑扬顿挫,改得比原来生动了很多。

  杨葵:从小喜欢围棋,但下得很少,主要喜欢看。曾经有几年,特别喜欢看电视上王元等人讲棋,能看几个小时不动窝儿。闲时也打过谱,从中瞎琢磨些形而上的问题。我对围棋的兴趣点,不在具体怎么下、谁输谁赢,我是对这纵横十九背后的东西有兴趣。说棋手,我们这代人,肯定都喜欢聂卫平,这不光是围棋的事儿。当然还有吴清源,了不起的人,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棋力啊,我在今天发的朋友圈里说了——“业余副九段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