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颂志士洒热血:郭沫若历史剧为谁而鸣?

※发布时间:2018-7-10 4:44:0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4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日,却对陕北解放区加紧军事和经济, 1941年1月发生了中外“皖南事变”。为了打破,提议于1941年11月给当时只是“无党派人士”的郭沫若过50大寿(虚岁)。

  重庆文艺界为了庆祝郭沫若50寿辰,献出了两台话剧,一是阳翰笙的《春秋》,另一出是郭沫若重新修改过的早年作品《棠棣之花》。由于《棠棣之花》突出地,许多观众连看三四次,先后看了七次。《棠棣之花》演出的成功,大大激发了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热情。

  有人郭沫若以屈原为题材再撰写一剧,他欣然。1942年元旦,郭沫若还没有动笔,报上就已预告:“今年将有《汉姆雷特》和《奥赛罗》型的历史剧出现。”知道了这件事,特意登门看望,说: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才忧愤地写《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写这个戏很有意义。郭沫若也认为,“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是美与恶、与非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最须得对于斗争加以而使其发扬的时代......现实,最迫切地,要求着文艺必须作为反、反、反对一切侵略者的武器而发挥它的作用。”他决定,把时代的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

  《屈原》写于1942年1月2日至11日,1942年3月由文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上演于同年4月,郭沫若用10天时间造就了一部经典。写此剧时,郭沫若状态十分亢奋,他感到“数日来头脑特别清明,亦无别种意外之障碍。提笔写去,即妙思泉涌,奔赴笔下。此种现象为历史所未有。……真是愉快。”他一边写,一边把原稿送到文化工作委员会去刻蜡纸油印,常常是刻蜡纸的人赶不上他写作的速度。

  《屈原》脱稿后,郭沫若经常把导演陈鲤庭,演员金山、白杨、张瑞芳等人邀请到家中,有时也在座。郭沫若向大家介绍剧情梗概,还连念带解释地朗诵剧本,时而大笑,时而填膺,时而低声吟哦。《屈原》上演之前,在演员金山家的一次聚餐会上,几瓶酒上来后,郭沫若被大家敬酒,喝得满脸通红,眼睛灼灼发光,自告奋勇给大家出个余兴节目——朗诵《颂》,并向扮演屈原的金山说:“你听听我的感情!”开始,他席地而坐徐缓地朗诵着,随着诗句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霆万钧的波涛从他胸中汹涌而出。到了“啊!电,你这中最犀利的剑呀!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劈开,劈开!”这一段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在床下跳来跳去,兴奋异常。全体演员都被郭沫若的气势慑住了,洁白的床单因此遭了殃,金山却连连说“值得,值得”。

  郭沫若还有意把剧本交给主持《中央日报》的副刊编辑孙伏园来发表。有位朋友提醒他稿子会不会有“麻烦”,他回答:“我还没有把这个花瓶敲碎之前,的就还得给我发表剧本。”(郭沫若这里说的花瓶,是指让他当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实际上是一摆设。)正如郭沫若所料,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中央日报》副刊连载了剧本《屈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春秋笔法,大发雷霆,狠狠地部下说:“怎么搞得?我们的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来了!”立即撤销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1942年3月初,中华剧艺社等团体正式排练《屈原》。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张瑞芳饰婵娟。

  郭沫若、于立群与《屈原》导演陈鲤庭(前左1)、演员金山(后左5)、白杨(后左4)、顾而已(后左6)等在舞台上合影。

  《屈原》在重庆首次公演17天,场场爆满,引起很大轰动。当时有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称绝唱。”很多人甚至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学校,在马上,抑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常可以听到人们学念《屈原》剧中的台词:“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爆炸了吧……”人们在观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颂》。

  一次,郭沫若在观看自己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演出,演到第五幕第一场,他听到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沫若一想,真是太绝妙了。这一字之改,真把这句话讲活了,婵娟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不禁拍手叫绝:“好!好!真帅!”

  这件事在郭沫若这位著名学问家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为此专写了一篇题为《一字之师》的文章,倾吐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赞赏之情。

  《屈原》上演,大获成功。在为《屈原》举行的庆功会上,充分肯定了其在抗战中的宣传与鼓舞作用,“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可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他自己心中的怨愤,好得很”。还称赞说:“在连续不断的中,我们钻了一个,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扬特殊的战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后来,在《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也称赞“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自《屈原》之后,郭沫若又写了《虎符》,影射的内外政策如同魏安釐王“消极抗秦”。接后又写《高渐离》,火药味比《虎符》还要浓烈,将秦始皇暗指蒋介石。而后,他还有《孔雀胆》、《南冠草》面世。也就是说,从1941年至1943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创作了六部历史剧作。

  抗战时期郭沫若完成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原名《筑》)等历史剧创作。(图片来自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都是根据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写成的,共同的思想是主张联合抗战,反对投降。这在当时非常符合联合抗战的需求,历史要向前推进,“还须得有更多的志士仁人的血流洒出来,灌溉这株现实的蟠桃”。郭沫若的历史剧在中国的文艺界创造了另一个高峰,蒋孔阳在《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历史剧论稿》一书的序中评论说:“(《屈原》)虽然在思想上还不够那么深刻,艺术上也还不够那么十全十美。可是,却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具有震撼的力量和艺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像惊雷一样地了一个时代,像暴雨一样地清洗了一个时代,它们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号召,因而它们和它们的时代一道,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中,“郭沫若”蜡像陈列选取了《颂》的文字及交加的图片作为背景,也是试图把观众带入那个时代,感受作者豪迈奔放、畅快淋漓的爱国情怀。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