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家转型做导演的李沧东,是韩国特立独行的文人电影代表。他迄今只拍了五部作品,用圆熟的电影手法探讨社会伦理道德等严肃话题。第五部影片《诗》借用诗歌,展现着现实的和。
“你好”,“对不起”,这几个中文单词,韩国导演李沧东说得非常标准。他用中文和记者打招呼,握手。
作为导演、知名作家,李沧东做过老师,当过韩国文化旅游部长,观察力敏锐。入座后,他发现身边有个小伙子面熟,主动问对方 :“我们是不是以前见过面?” 这个小伙子曾经在两三年前拜访过李沧东在韩国的工作室。
接受采访的前一晚,李沧东凭借最近的一部电影《诗》获得举办的第五届亚洲电影大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和他同时竞争这个项的,有中国电影人冯小刚姜文。穿着黑西装、黑衬衣、打黑领带的李沧东握着杯,说了很多次感谢。事实上,该片早已声名在外去年5月进入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便获得了最佳编剧,并包揽了去年韩国大钟的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
拍过《漂流欲室》、《空房间》等影片的韩国导演金基德曾经说:“在韩国导演中,如果李沧东排第一,姜帝圭排第二,我就当之无愧地应该排第三位。”
43 岁时,李沧东从作家转型做导演。在从影的 14年里,他自编自导了五部作品,保持着高质量的水准。2007年,他的第四部作品《密阳》曾帮助女星全度妍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戛纳影后。他之前的作品《绿洲》(该片曾在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薄荷糖》也都在国际电影节上声誉鹊起。作为韩国特立独行的文人电影代表,他产量虽少,却是当今韩国电影标志性的人物之一,是为数不多用圆熟的电影手法探讨严肃话题的韩国导演。
著名影评人马克雷蒙德斯特劳斯把《诗》列为自己2010年看过的最好的十部电影之首。原因很简单“李沧东是现在韩国导演中,唯一一个还在用的态度关注社会伦理道德的人。”
“中国人都不读诗了吗?”被问到韩国人是否还读诗的时候,李沧东反问记者。《诗》在法国公映时,也有记者问过他同样的问题。如今,这几乎成了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诗歌已经是濒临死亡的东西”。
李沧东在《诗》中,便选择了这一“濒临死亡的东西”做主题。影片有两条线索:一个老人努力想通过学习诗歌来超越现实,自己逝去的青春;另一方面,影片又不动声色地展现着现实的和。
65岁、做着工作的美子戴帽子、丝巾,穿裙子,每天出门都打扮整齐。她和读初中的外孙相依为命。记忆力慢慢衰退的她,报名参加了一个诗歌写作班。在努力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她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由她的身有残疾的老年男子要和她在浴缸中发生关系;外孙和其他5个同学长期学校一名女生,致使女生。
更的是,外孙对自己的,而同学的家长、老师和记者也都努力地想用钱来摆平这件事情。影片一直在用极其克制的语调,舒缓地讲述美子学诗的过程。老师她,要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感受,才能写好诗。美子写下的第一行字是,“血一样红的花”。那时候,其他5位家长正聚在一起讨论如何筹钱,让女学生的父母封口。美子一个人跑了出去,对着屋外的鸡冠花,掏出了本子。
美子来到外孙的学校,测试你前世怎么死的发现这六个孩子照样没心没肺地在踢球,于是她写下了第二行字:“鸟的歌,都唱些什么呢?”直到最后,因为美子的,把孙子带走后,她才终于写出了一首完整的诗:
影片的故事源自韩国上的一则社会新闻。李沧东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这个校园事件。直到某一天,他在东京的一个酒店里打开电视,发现一个诗歌节目,配合美丽的观光画面,他灵光一闪。
《诗》在海外公映时,一片赞誉。美国记者约翰迈克尔看完该片写道 :“对很多作者型导演来说,放弃控制观众无疑是一场噩梦,但这又是必要的,尤其对那些试图追求微妙、低调、朴素叙述风格的导演来说。韩国导演李沧东在这两者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拍出了《诗》。他给那些所谓的艺术电影中过火的表演、莫名的脆弱开了一剂良药 ;同时,他又熟练地避免向商业片流俗,进一步提升了叙述的和内敛。”
《好莱坞报道》则评论道:“相比,押韵的诗更能成为这位被老年痴呆症、家庭危机所困的老年妇女的鸦片。”《诗》可以看作是李沧东上一部影片《密阳》的姐妹篇。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因为意外事故而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