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汇报> 文章内容

徘徊在爱欲与封建伦理之间的女性

※发布时间:2017-8-17 10:48: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电影节上,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董夫人》放映三场,一时间又成为观众争相抢票观摩之作。本文作者重看《董夫人》有了新的思考:《董夫人》看似唯美的“电影山水画”之下却埋藏着封建社会女性炽烈而纠葛的情感在封建贞节伦理与自身爱欲之间的苦苦挣扎。《董夫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对封建贞节伦理的反思,也可用来观照当下。

  2017年国际电影节上,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董夫人》几经波折,最终得以放映三场,一时间又成为观众争相抢票观摩之作。

  在中国电影史上,《董夫人》之所以广获赞誉,一方面源自其创作之不易和艺术之精湛,更重要的则是源于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在与贞节伦理之间徘徊的复杂心理的精心刻画。影片系中国留洋归国女导演唐书璇的首部作品,讲述了寡妇董夫人,如何克制(放弃)自己的爱与欲,最终“荣耀”地为自己和全村人守住贞节牌坊的故事。

  无疑,《董夫人》是难得的电影佳作。从影像视觉和电影声音层面看,影片以20世纪70年代很不常见的虚焦、变焦镜头和平行剪辑、杂耍蒙太奇等电影技法,突出了人物的细腻情感,加之空灵古琴和激昂古筝的配乐,呈现出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者们甚至一度赞誉其为“电影山水画”。

  然而这看似唯美的“电影山水画”之下却埋藏着封建社会之女性,似火山般喷薄而出的炽烈而纠葛的情感在封建贞节伦理与自身爱欲之间的苦苦挣扎。电影最激烈的情节莫过于董夫人当着仆人张二叔的面杀黑母鸡的段落,这也最能体现董夫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经历了女儿嫁人、婆婆去世,又面对着暗生情愫的仆人张二叔,董夫绪难宁。她杀了家里的一只黑母鸡,然后扔下血刀,奔跑在乡野之上,在她身后,则是张二叔在紧紧追逐

  在贞节牌坊的“揭牌仪式”上,村里人围着董夫人表示祝贺。董夫人衣冠楚楚地立在贞节牌坊下面,端庄依旧。此时,唐书璇用一个摇镜头,从董夫人的中景镜头仰拍至贞节牌坊,深景之处,依稀可见人物和牌坊被一根树枝联结在一起,这像是暗喻董夫人自缢于牌坊。远景处,人群中,张二叔默默转身离去这场突破封建伦理的戏,就如此定格了。董夫人的情与爱也就如此地“发乎情、止乎礼”了。唐书璇“电影山水画”般的镜头,隐藏起了古代妇女的“哀愁”。

  《董夫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对封建贞节伦理的反思,更可用以观照当下社会。《董夫人》改编自林语堂的小说《贞节坊》,《贞节坊》又改编自野史小说《笑闻稗史》。事实上,无论是《笑闻稗史》还是林语堂的《贞节坊》,主人公寡妇文(董)夫人最终都以不同的方式,或丢失了贞节牌坊。原著《笑闻稗史》里,文(董)夫人因在贞节牌坊确立前夕引诱仆人而丢失了获得牌坊的机会,最终不堪忍辱上吊而死;在《贞节坊》中,文(董)夫人最后与仆人成了亲,至于他人的反应,也只是“文家同大失所望”,说了句“女人的心怎么样,谁也不敢说一定啊”而剧终。林语堂不愧为幽默大师,几句轻描淡写,就将原著之悲剧,改写成了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喜剧,把“贞节牌坊”所代表的封建桎梏的权威性和庄严感,瞬间解构了。

  20世纪60年代,著名导演李行(曾执导《养鸭人家》等经典影片),也曾拍过一部“董夫人”,名字就叫《贞节牌坊》。尽管其电影拍摄技巧远不能和20世纪70年代的唐书璇比,但故事叙述上,李行不仅对原著小说做了很大变动,还加重了《笑闻稗史》中的悲剧色彩,讲述了“贞节牌坊带来的悲恸与”:主人公徘徊在爱情和恪守贞节的痛苦之中,最后选择投海自尽,只剩下婆婆领着孙子,孤零零地走过贞节牌坊,意味十足。

  至此,再回头看唐书璇的《董夫人》,从影像、声音和叙事层面,唐书璇都让董夫人守住了贞节牌坊,也守住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的意蕴,这个讲述“贞节牌坊的赏与罚”的故事,最终融化在中国传统女性与中国古典韵味的淡淡哀伤之中。

  可惜,在邵氏武侠片风行的20世纪70年代,《董夫人》并没有为唐书璇带来多少收益。唐书璇在这之后拍了一部影片,也被禁播,无奈之下拍了两部为商人背书的商业片《十搭》和《暴发户》,之后便心灰意冷而离开了业界一名意气风发、有才华有想法的女导演,就这么退隐江湖了。这竟极似董夫人的命运,令人唏嘘,令人遗憾。而由她所掀起的“电影新浪潮”,却在十年之后成为影坛的骄傲。

  诚然,无论是林语堂的《贞节坊》还是原著《笑闻稗史》,无论是导演李行的电影还是唐书璇的电影,都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在传统性别观念略有回潮的当下,再观照现实,重看《董夫人》,其中对于“董夫人”命运的设置让人“细思极恐”,部分封建思想依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绵延至今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当下,我们仍在面对的事实是,仍有人在为“男孩危机”感到忧虑,并拼命增加学校中男教师的比例以激励中国学生的“阳刚之气”;尽管女性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已得到法律保障,但无论在入学考试还是在求职中,“男性优先”依然是潜规则;无论在哪个领域,拥有话语权和强势地位的大部分依然都是男性。

  如此看来,仅仅了悟“贞节牌坊的赏与罚”,依然远远不够,最终不过平添一些中国山水依然美、深锁春光一院愁式的淡淡哀伤。以此言之,《董夫人》不仅是一部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佳作,更是对当代中国女性所面对的现实的警示。

  推荐: